2011中国鞋机产业:产销失衡 升级乏力

发布时间:2011-05-09

进入 2011 年春,中国鞋机市场,延续了去年年底的生意尾单,传统鞋机销售不温不火,行业中具有创新性的鞋机企业则频推新品,活跃于行业各大展会并突破以往展出的面积,新技术在制鞋业各环节中的创新应用精彩纷呈,具有数控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鞋机设备则呈现高增长销售态势。

在传统鞋机与自动化鞋机,平淡与激增的销售差异状况背后,是否意味着“鞋机业的春天”就在自动化鞋机?是否如业界普遍认为的鞋机产业驶上了转型调整发展的快车道,鞋机业一些前瞻人士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如爱玛数控 CEO 王国权 先生认为,“ 2011 年中国鞋机市场酝酿着巨大市场需求机遇,但产业产销失衡,升级乏力,鞋机企业要苦练内功——升级转型,才能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接着,王国权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分析。

需求巨大   高效节省成热点

2011 年,中国各大鞋机生产基地的优势鞋机企业,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恢复了海内外订单,基本上实现满负荷生产。这部分企业,要么优势在于自身研发生产的鞋机品类的延伸和技术的稳定,及市场操作的规范,要么优势在于客户口碑的积淀,科技含量高,技术领先。  

集中体现鞋机产业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所有真正能提升效率、节省人工的机器设备都需求旺盛。根据人社部最近提出的“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年工资增长 15% ,力争 5 年内翻番”口号,可以预见未来 2-3 年内,工人难招、工资上升的用工现象很难改变,只会越演越烈。充分挖掘制鞋企业内部潜力,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用人成本将成为制鞋产业升级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海外新兴市场需求也很明显:韩国、伊朗、厄瓜多尔、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叙利亚、阿联酋、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中国提出制鞋及皮革制品产业振兴规划,随着制鞋业及皮革制品产业在当地的迅速发展,巨大的设备进口需求日益增加。

利润微薄   鞋机企业陷困扰

虽然表面上鞋机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很多鞋机企业表现出的态度是不甚积极和乐观:一方面,企业很难判断是否有长期持续的订单需求;另一方面,经过金融风暴挫伤,鞋机业非常谨慎,企业不敢轻易计划大的扩张,只是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规模,尽最大努力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满足客户需求。能够真正大规模投入扩大产能的鞋机企业,屈指可数。再一方面,鞋机企业刚恢复订单且深受价格困扰,订单价格不理想,原因是鞋机产业整体处于恢复期,大部分企业不敢轻易提价,往往在价格上获得利润时,却又丢失了很多订单;同时,客户投入增加,变成其讨价还价的“利器”。

以自动上胶折边机为例:鞋厂配备一台试用,价格可以卖到 13000-15000 元,随着订单加大,采购需求增加时(个别特别大的企业数以百计下单,一次性投入 100-200 台),可以咨询很多家生产自动上胶折边机的鞋机企业,结果鞋机企业之间为了树立样板工厂形象,比价、打折、抢单的结果是: 5 台采购量,每台可能降至 12000 元,略有利润; 100 台及以上采购量,每台可能只有 8000-9000 元,虽然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一部分成本,但降低的幅度是有限的,实际鞋机企业的利润已经薄得像刀片一样。

产销失衡   鞋机企业缺前瞻

有些鞋机企业虽有订单和较好价格,但是快速上涨的成本:燃油、物流、人工、配件、零部件等环节以 5-8% 的速度增长,个别涨幅高达 15% ,在单价涨幅不大的情况下,利润更低, 10 个品种里 2 个无利润,导致很多企业,优先考虑做利润好的订单,利润不理想的,则采取拖延战术,不积极扩大规模,不轻易增加品种,产销失衡。

中国的鞋机产业是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萌芽, 90 年代起步,进入本世纪头十年,迅速发展壮大,大部分的鞋机制造商都从单机批量生产开始发展,因为起步阶段小量的品种及大批量生产能够集中技术及很好的达到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从而获得较好的利润。从 2003 年中国“入关”开始,中国制鞋业大量增加制鞋生产线,导致原来只做少量鞋机品种的鞋机企业,纷纷扩大生产种类,推出制鞋业“整厂规划、整厂输出”的服务,以增加业务量。此后数年,生意激增。而 2008 年底金融风暴之后,鞋机业经过近两年的沉寂期,众多鞋机企业业务量锐减,大部分鞋机企业有不同程度的生产规模收缩,导致企业没办法从规模中获得成本价格优势,像鞋机企业生产配套流水线的普通型吸尘砂底机,专业生产吸尘砂底机的鞋机企业一年生产一千台,因为批量生产,每台成本可以控制在 1500 元以内,而非专业生产吸尘砂底机的鞋机企业,则为了配套制鞋生产流水线而生产的普通型吸尘砂底机,一年可能只生产五六十台,每台的成本可能高达 2500 元,在市场上既没有竞争力,企业又很难获得利润。以配置一条鞋机成型整线为例,需要接近 30 多种制鞋单机配置,每一种单机依其复杂程度不同由二三百到六七百个不同零件组成,一个鞋机企业要把几十个品种单机完全生产出来,需要很长的生产周期,很难满足客户时间上的需求,如果不生产某些品种单机,一条流水线又配不齐,如果通过同行调货,在品质和价格上又不一定能完全相互配合,而且这几十种鞋机的利润率又不尽相同。有些品种利润比较低,又不能因为利润低而不生产,陷入进退两难,只能在夹缝中寻求一点平衡和微利,又因企业缺乏前瞻性,没有制定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越来越薄弱,长期趋于“被动”。

 

 

升级乏力   现有资源难支撑

在去年开始的恢复期,鞋机企业获得了久违的火爆订单,导致积累多时的库存机器一扫而空,伴随着新机器订单的纷至沓来,为 2011 年的鞋机市场埋下了隐患:因赶货,大量招聘生手,零部件供应不及时,安装调试培训不到位,鞋机设备来不及调试匆忙出货……导致不良的生产品质,陆续将在今年暴露出来,为今后持续的发展留下隐忧,升级乏力。

长期以来,中国鞋机行业设计制造以模仿加局部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及技术积累进展比较缓慢。主要体现在,鞋机行业发展了近三十年,技术相对成熟,原有的技术较难升级,原因是:一、以现有制鞋技术的水平,要达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很难再有大的革命性突破。二、开发革命性技术,很多鞋机企业原来技术人员结构不足以支撑较大的技术开发计划,而且开发革命性的技术要经过很长的研发周期及投入,一般的鞋机企业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及雄厚的资本来支撑,没有有一个稳定的研发团队作技术支持,是很难在制鞋技术领域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产业升级 练好内功是关键

作为一家在鞋机行业创新与销售都比较优秀的企业负责人,爱玛数控 CEO 王国权分享了该企业近十年发展的经验:短期增长靠设计,长期增长靠质量。他认为,像意大利制鞋及皮革机械行业的成功之处,关键就在于品质优良,并且坚持不懈投入研发与创新。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鞋机企业进步较为迅速,但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数字化与低碳制造时代,低碳环保、高效节能、数字化与自动化等技术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重视,中国鞋机品牌的低价优势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单凭价格取胜。中国鞋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跨过欧美市场的高门槛。

质量是一件长期的事,需要不断的坚持及提升,技术积累有较长过程,较难在短期内见效,但是对于渴望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突破的中国鞋机企业,王国权认为:

一是可以通过外观造型设计的创新来吸引客户,摆脱“廉价、低档”的形象,这也是爱玛数控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从设计来改变是比较容易见效的。例如爱玛电脑鞋楦生产系统,从 2009 年引入工业设计团队,导入国际化设计理念,彻底革新机器外观造型,获得了 2010 年“ DONGGUAN CUP ”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崭新的外观造型一经推出市场,就获得了多个国家客户的订单。

二是要设定相应的研发投入比率,不断的进行技术积累及人才储备,持续做产品研发,并且提升品质,做好市场预测与销售分析,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