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日)上午,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一行来到东莞,先后考察了东莞轨道交通R2线西平站、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生态产业园区等地。
省委书记汪洋表示,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土地还是那么多,但人才结构有了很大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得以提高。
交通升级着力打通城市交通末梢
与东莞大道毗邻,一条长达37.8公里的城轨即将打通东莞的南北交通动脉,这就是将于2015年开通的东莞轨道交通R2线(二号线)。
东莞轨道交通公司总经理陈波介绍,东莞已经成为继苏州与无锡之后,全国第三个、广东第一个获批建设城轨的地级市。目前,东莞共规划了4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18.3公里,耗资达1000多亿元。
陈波表示,东莞轨道主要根据“内聚外联”的思想进行规划,其中一号线将与穗莞深、佛莞等线换乘,二号线将与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铁路等线换乘,让东莞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
广东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对东莞城市轨道交通预留了与国铁、城轨相衔接的规划意识表示赞赏。他说,国铁、区域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着不同的交通运输功能,合理规划衔接,可以让各大交通网络的功能发挥得更好。
王刚说,有些企业面临着交通成本高企的难题,可见交通基础设施在加快区域一体化、促进珠三角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而珠三角各市也正在加大投入力度解决“交通末梢”问题。
企业转身昔日旧厂区变身孵化器
离东莞南城汽车站不足1公里的高盛科技园,一片几十亩的土地演绎着传奇:两年前,这里还是以制鞋、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旧厂区,而如今,它已拥有“东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称号。
据东莞南城区党委书记钱超介绍,2010年,相关部门协调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外地,同时引进资本对旧厂区和周边土地改造升级。如今,它已成为一个总投资达2.4亿元,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同时拥有凌康科技、爱玛数控、钜大电子等62家高新企业的园区。
钱超表示,通过“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除了产业开始向高端化转变外,效益也向高产出转变,园区企业总产值由原来每年3000万元,提升到每年13亿元,而企业员工也由原来的廉价普工向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转变。
代表团一行走进了园区的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一个鲜活的“从低端制造向高新技术转变”的例子呈现在代表们的眼前。
爱玛数控首席执行官王国权表示,创办于2002年的公司原来只是个小作坊式个体户,主要从事鞋革粗制及鞋楦生产。2007年起,公司开始自主研发数控软件及数控设备。自主开发的电脑皮革切割机,是亚洲唯一一家推出应用于家具、汽车座椅等行业的大型切割设备。
王国权拎起一只黑色的手提包说,这种手工粗制的皮包市场价也就100元左右,随后他拎起另一只颇显精致的粉红色包表示,这种经过电脑排版、切割的包,单批发价也在200元以上。一番话,引来代表们的不断感慨。
省委书记汪洋表示,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土地还是那么多,但人才结构有了很大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得以提高。目前转型升级才刚刚看到效果,但已走出了可贵的一步,这证明“腾笼换鸟”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对的“只要路子对了,坚持走下去就会越来越好”。
园区起步垃圾堆填区重塑生态园
在位于东莞寮步、横沥、东坑等镇交叉的地段,一片30余平方公里的园林美轮美奂:细细的河流穿梭其间,静谧的几片湿地将园区自然分割,几十公里长的绿道蜿蜒曲折。
当代表们进入生态产业园时,大家几乎不敢相信是来到产业园区。据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介绍,以前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成为蓄洪区、污水汇集区、垃圾堆填区。
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区域,2006年6月,东莞决定开发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之后园区相继启动道路、治水、绿化工程。截至目前,总投资规模达40多亿元,它也成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一个新平台。
严小康表示,经过治理,园区水质标准由原来的劣V提高到IV类,并形成了滩、荡、塘、湖、渠、河等多种生态景观。今年“五一”期间,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生态产业园内游玩。
目前,园区已经引进4家高新企业,投资总额达60多亿元。园区准备瞄准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同时在这片园区弥补东莞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短板。
省委书记汪洋详细地询问了园区规模、区域定位、污水处理、建筑风格等问题。他表示,目前许多建筑存在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事实上,珠三角的建筑设计可以多考虑与岭南风格、园林特色相结合“生态园区刚刚起步,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案例 引入创新力量还需迎合市场
太阳能电池、无线充电器、变光玻璃、健康云……走进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一个个最前沿的发明与研究扑面而来,代表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科幻的世界。
该校副校长杨晓波介绍,2007年8月,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对东莞1000余家企业展开调研,然后才设立专业。学院重点培养包括汽车电子、IC设计等专业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助力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从“加工型集群”向“创造型集群”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