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下东莞民企融资镜像(来源:南方网)

发布时间:2011-06-22

编者按

  值国内CPI持续走高、银根不断缩紧之时,长三角企业倒闭潮传言甚嚣其上,甚至还一度波及珠三角。各界对莞企生存状况的多种猜测也日益增多,“东莞制造”又遭遇新一轮金融海啸?也出现倒闭潮?莞企现时的生存状况如何?

  为解开谜团,还原事实真相,本报决意小切口、深报道,采写一组“东莞制造”微观报告。从一些具有样本意义的企业、工业区、村镇入手,解剖麻雀,力求还原当前东莞制造业的真实镜像。今天,“东莞制造”微观报告首篇将直指外界最关注的莞企融资问题。

  从温州溢出的企业“倒闭潮”传闻,一度让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这个因国内银根缩紧导致的资金问题,在一些媒体的报道和坊间猜测下,传闻蔓延至珠三角。曾经作为金融危机风暴眼中的东莞,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莞企融资问题怎么样了?金融危机会不会再次在东莞发生?

  为此,本报记者经过大量走访调查,捕捉了两个东莞本土民企的融资样本,从它们的“另类”融资路线图中,或许能窥探出“钱荒”论调盛行时,整个东莞民企的融资生态状况。

  盛联:从不借贷的民企

  利润再投资样本

  6月14日,央行宣布第六次上调内存准率消息当天。东莞市盛联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下称“盛联”)高管邓志伟,一如往常来到车间查看生产情况,在东莞宣布新的限电措施后,他最关心的就是赶紧把产品生产出来发到客户手中。

  对央行一再出台紧缩货币政策,温州企业的“倒闭潮”传闻,邓志伟丝毫不关心,“无所谓,银根再怎么紧缩,也影响不到我头上。”

  作为负责日常运营的一位高管,邓志伟并不担心公司的贷款问题,对他和他所在公司而言,找银行贷款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再或者根本就没找银行贷过款。

  在这场银根紧缩引发的新一轮危机下,邓志伟和他的公司或许只是一个看客。

  凭利润累计发展

  10月3日将是邓志伟在盛联呆过的第12个年头。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家成立于1997年,专注于汽车滤清滤生产的草根民企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坐落在靠近东莞城区万江的盛联,是一家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在中堂、东城和万江均设有工厂,用工规模达到500多人,主要生产空气滤清滤、汽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和空调滤清器。

  作为一家如今仍在租用厂房的汽车零配件企业,盛联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确:不给整车企业做配套,而是面向了更为基层的汽修厂。

  具体而言,除了做着莞企一直所擅长的贴牌出口外,近年盛联还通过推出自主品牌打开了国内市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由一家小厂发展到拥有3个工厂,在业内是响当当的滤清器品牌。

  与不少外资企业动则千万的投资相比,作为东莞本土民企的盛联,其扩张资本几乎全部来自经营中不断累积的利润。“将赚来的钱投进去,赚了钱再投进去,如此循环。”邓志伟说,在他的记忆中,盛联几乎没有向银行借过一分钱,也从来没有哪家担保公司愿意给它做担保。

  “我们的厂房是租的,没有固定资产,根本贷不了款。”让邓志伟有点哭笑不得的是,盛联如今能拥有三个厂房,还要感谢三年前那场金融危机。正是那场危机,让盛联轻而易举地租到了几块大的闲置厂房。

  不愿轻易再扩产

  按照邓志伟先前的计划,盛联将在目前的产能基础上再扩张一倍。不过,邓志伟已放弃了这个扩张计划,“按照目前盛联的品牌号召力,产能再扩张一倍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原来,盛联所专注的滤清器是一个门槛较低、利润仅有几个点的行业,要想获得一定利润,除了规模以外,更多依靠的是管理。

  “太累了,不想做,就算扩大一倍和目前赚的也差不多了多少”,邓志伟说。

  而除了行业本身较低的利润率之外,资金是另一个让邓志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将产能扩张一倍,对于一家依靠利润积累扩张的民营企业而言,除了资金流动的压力外,还有难以控制的投资风险。

  “有多大的资本实力,就做多大的事”,邓志伟说,能顺当地将企业经营下去,对民营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大成功,如果冒进发展,除了风险控制问题,更主要的还是融不到资。

  “银行贷不了款,就放慢发展速度,稳是前提。”邓志伟说,这是他和身边同行多年以来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

  邓志伟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这么多年以来,他只听说过一个同行是因为借贷问题而导致破产。

 爱玛数控:向亲朋拆借“解渴”

  民间拆借样本

  多年来,作为国内少有的电脑鞋楦生产设备供应商,东莞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是东莞本土民企中为数不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代表。在爱玛数控一次次的扩张与蜕变过程中,仅仅有一次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在更多的时候,支撑爱玛数控扩张与成长所需的资本是来自于亲戚朋友之间的拆借。而这正是东莞本土民企所惯用的融资方式。

  一次拆借成就首次腾飞

  “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事。”这是王国权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爱玛数控CEO(首席执行官),王国权的思维里明显透露着东莞本土企业家一贯的务实风格。

  爱玛数控成立于2002年,是鞋楦生产系统供应商。2005年,经过三年多技术攻坚,爱玛数控首次推出了“电脑鞋楦生产系统”,在业界引起震动。不过,还未等成功的喜悦完全退去,爱玛数控就陷入了第一次资金危机。

  “市场需求很大,很多客户下单,但对市场不熟悉,有一笔数额较大的单一直催不回来。”王国权说,这是一笔“救命钱”,“资金一下周转不过来了。”

  不得已之下,王国权开始向银行求助,但是“根本不可能贷到款,他们说我没有产权可以抵押”。

  极度无奈之下,王国权开始走东莞本土企业家惯用的融资道路——向亲友拆借。一番忙碌,总算从一位亲戚手里筹借来了50万元,也正是这笔钱,让爱玛数控度过了第一个资金危机,市场份额开始迅速扩大。

  贷银行款4个月就还清

  长达3年多的快速发展,让爱玛数控羽翼渐渐丰满。也在此时,爱玛数控启动了第二次创业,成功研发出“电脑皮革排版及切割系统”,这是一项能最大限度节约皮料、快速而精确切割皮革的新技术,大大提升了鞋企的生产效率和减少了原料浪费。

  但是新生的爱玛数控在2008年,也就是推出“电脑皮革排版及切割系统”后不到一年,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东莞企业几乎一片哀鸿。

  从2008年8月到2009年2月,爱玛数控一连几个月都没接到订单。随着危机的深入,订单荒的延续,公司的开销却一分没有减少。也正在那时,王国权作出了立即借钱的决定。

  然而,就在王国权再一次向亲戚朋友拆借的时候,已是民间借贷的最热时期,王国权无法一次性拆借那么多资金,被逼之下,有了此前向银行借钱失败经验的王国权,将自己的房屋抵押了出去,终于借到100万元。

  然而,让王国权没有想到的是,这也是公司唯一一次向银行借钱,不到4个月就还清了。

  专利融资的失败

  多年以来,爱玛数控一直在做着两件事:一是不断追求技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另外,就是不断尝试拓展融资渠道,以推动企业更快更大的发展。

  然而,与众多东莞本土民营企业一样,爱玛数控似乎总也走不出依靠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的怪圈。

  “或者我们与银行真的无缘吧?”王国权笑侃道,作为一家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外观专利的企业,爱玛数控一直在尝试着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比如知识产权专利融资。但是,2010年东莞成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也率先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第一例知识产权融资却出现在佛山。

  “(当时)我去问了银行,他们都说没有这个业务。”王国权说,虽然东莞在知识产权融资政策上走在了前列,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东莞却落后了,企业想通过知识产权融资依然很困难。

来源于:南方网

http://tech.southcn.com/t/2011-06/17/content_25593690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