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机的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来源:中皮周刊)

发布时间:2011-07-25

http://www.cnzhongpi.com/Depth_coverage/depth_coverage_20110716_1388.html

0000无标题.jpg


金融危机后,国内传统制造业都提出了转型升级。这两年,随着原材料价格高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中皮行业的转型升级更显迫切。在7月4日开幕的政协第十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省政协专题调研组针对“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作了专题汇报。报告称,目前,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多而不亮,档次都很低,生产大多以模仿为主,按照国际商家提供的订单要求,模仿别人的名牌产品去生产,赚点加工费,利润很低,就连比较发达的东莞也是如此。这样下去,企业的生存空间肯定会被严重压缩,传统制造业也会进一步颓靡。
       早在数年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腾笼换鸟”的构想,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引导政策,省委省政府也经常到各地进行检查并举行讲评会。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就率领珠三角九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情况。汪洋、黄华华一行还深入企业,重点考察了爱玛数控等鞋机行业。
       视察中,汪洋鼓励对成品鞋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的鞋机业,用高科技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
       近日,本报记者在东莞展开了一次鞋机生存新闻调查,并以“高科技”为题,走访了鞋机数字化自动化的代表企业——爱玛数控的CEO王国权。采访中,王国权认为,通过自主研发,走向高科技,是鞋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鞋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自动化初级阶段开始拼科技

       王国权拿着一沓厚厚的中外杂志,讲述了中国鞋机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根据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的鞋机历史可以看出,鞋机发展可分为四代,分别是手工、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中国鞋机自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后,鞋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1995年之前,国内成品鞋都只是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制作上。1995年后,随着企业发展趋于平稳,成品鞋开始追求质量,而且,台湾鞋机也在此时进入中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于是机械化才应运而生。
       从旧杂志上的鞋机广告可以看出,这两个时期国内鞋机大多以模仿为主。2000年之前的鞋机功能简单、颜色单调,而且几乎所有企业都做得很杂、很乱。直到2003年,鞋机企业才开始追求精致的做工并注重外观的设计,从这时开始,细分系列的生产出现。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成功加入了WTO,大门更加开放,国内不少老板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接触到先进的技术理念。加上经过多年的经营,无论在企业资源还是在自身经济实力上都有所积累和提升。所以,2004-2006年,国内鞋机业可谓迎来了春天,订单应接不暇。但也正是这个时候,行业内开始出现分化,实力不足的企业逐渐跟不上步伐,2007-2009年进入了调整期,优胜劣汰。
       实力强劲的企业进一步追求高科技,于是2009年,国内鞋机迈入了自动化阶段。现时,中国鞋机所处的正是自动化的初级阶段,现在的成品鞋制造业要求用更少的人制造出更大的产量,所以,以科技为核心的自动化越来越备受关注。
       而随着制鞋业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集中生产的减少,以及环保、节能等大环境的要求,鞋机的智能化将会出现,预计在未来的15年左右,智能化在国内鞋机行业将会逐步普及。后两个阶段,科技含量占了极大的比例,这也是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这个时期,企业的自主研发肯定需要进一步提高,继续依靠模仿的,其核心竞争力只会逐渐减弱,直至被淘汰。

“节省原料,节约人工都是高科技实在的体现”

       通过对国内鞋机行业发展历程的详细了解后,不难发现,高科技元素的注入和比例增大已经是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随后,记者随王国权观看了自动化鞋机的展示,他一边让技术人员操作示范,一边分析,他表示,暂且不论制造业未来将在节能、低碳等环保项目上会有更高的要求,先说现在制造行业普遍面临的原材料上涨和用工荒两大难题,这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地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此外,随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变,订单小量多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鞋厂组织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变得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些难题,就免不了提升基础设备的技术含量。

王国权认为,高科技的制鞋设备主要有几大优势。首先,可减少无效劳动。传统制鞋流程中皮料用量无法准确及时统计,而自动化则实现电脑联机操作,杜绝多开料、开错料、补开料等现象;另外,改版快而方便,可预先电脑排版,便于在多种方案中挑选最优的,因为可清楚知道材料利用率及物料损耗率。
       其次,可降低损耗,减少材料浪费。如今订单日趋多元化,量少而批次多,款式多样复杂,如使用手工开料则精度差且速度慢,如使用刀模裁断则量少而略显奢侈,而使用电脑系统不仅能保证开料准确无误,而且无需刀模,将切割、划线、冲孔等一气呵成,节约成本;而且,现在下订单的周期日渐缩短,这就对生产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电脑系统,能将机械裁断、放码及真皮切割等一步到位,降低损耗。
       最后,可减少对人的依赖,节约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日产量1000双真皮女鞋为例,传统开版到裁断工序需12-18人才能完成,使用电脑系统则只需6-9人,即可完成同等工作量。节省了一半人力成本。那么按当前生产工人的薪酬水平计算,每年则可节省21-32万人工费用。使用先进的人机对话电脑排版,可节省4%的皮革用料。同样以日产1000双真皮女鞋,1800尺皮革用量计算,每年可节省30-50万元皮料费用。
       王国权认为,节省了人力、物力,无疑就是增加了利润收入,他带记者来到两台鞋机前,指着两个皮包说,黑色的包是传统工艺流程制作的,样式不新颖,而且附加值低,出厂价格大概40元,利润极少;而另外一个经过自动化设备加工的橘黄色的女士包,在色泽和工艺上都显得更加精致,出厂价要在200元以上。
       “当时汪洋书记就是看了这个例子后,十分感慨地说道,‘附加值低,利润就相差好几倍啊’。 汪书记认为,这就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希望,只要坚持下去,制造业在产值、税收、企业员工结构等方面都将得到明显的提升。”王国权说。

“缺乏研发的环境,企业不愿投入都是消极的阻力”

       要提高制鞋设备的科技含量,就要求鞋机企业更多地尝试自主研发,不断地更新技术。但是,自主研发实在是一个不容易的任务,王国权认为,现时国内真正做研发的仍然很少,因为困难很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严重掣肘了企业展开自主研发。

第一,企业老板的意识。很多老板对行业的信心不足,欠缺长期进行经营的打算,另外,行业的很多老板都是从卖鞋机或者维修鞋机起家,从无到有再到小有名声,已经相当满足,他们对以往的机会型盈利相对迷恋,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竞争状况不愿再做出大的投入。而有的老板在有一定的资金或利益时甚至不再投资在鞋机行业上,而是转向房地产等等。
       第二,研发能力不足。这里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一个优秀而稳定的技术团队。专业性技术型人才本身已经严重缺乏,而企业担心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企业老板不敢完全放手,这是相当矛盾的,既想让研发者多做贡献,又担心其被挖角而导致自身受损;其次,资金跟不上也是技术研发突破的瓶颈。如今的研发现状处于一个不良的循环,就是投入不多,人才不足研发前市场调查不足,针对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产品出来后受欢迎程度不高,盈利很少,于是用于研发的投入就减少,就更难吸引专业人才,企业竞争力不强。
       第三,缺乏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环境。目前国内大多的制造业依然停留在追求量的阶段,他们对技术创新的渴求并不高,只希望价格低廉,从而减少自身生产成本。没有更多的客户提出要求,鞋机企业也不敢盲目地研发脱离市场的产品。
       第四,国内目前仍然模仿、抄袭成风,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自主研发。王国权举了一个自身的例子,在1998年,他开始投入研发轻触式气动台式鞋盒打码机,在2000年4月面世,6月在广州国际鞋材鞋机展上推出,这是当时全国乃至全球第一台轻触式气动台式鞋盒打码机。
       “本来是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的,谁知我们花费近9个月时间,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推出的产品,温州一同行只用29天就仿制出来,并以低于我们售价的25%的价格大量推销。3个月后全国已有8家生产同类机型的工厂。这是数年前的事,如今的技术连10天都不到就能完整仿制并加以改良了。”王国权说,“这样的大环境的确对想做自主研发的企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事实上,进行一个产品研发,其周期较长,特别是完全创造的一些结构、方式、使用功能、特殊装置等,须经过多次的试造、修改、试验才能确定。而仿造则是一个快速缩短差距的手段,一般周期只有自主研发的1/5~1/10,对国内特殊时期的快速抢占市场、实现销售、累积经验、累积实力、提升技术,有十分明显的实效。此外,国内行业中普遍对知识产权(如专利版权等)的认识不足,并且对专利等申请的时间偏长也不适应,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速度加快1个产品上市1~2年后,可能已经无利可图了。这都是制约自主研发的消极因素。

       采访的最后,王国权道出了自己对鞋机行业是否需要转移的理解。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开始受到越南、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严重冲击,国内很多鞋厂都开始转移,有的搬离广东,有的搬出国外,这都是必然的。王国权认为鞋机行业的转移也是可能。他把国内鞋机的销售状况分为4大阶段,分别是本土化、全国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目前中国正处于本土化阶段,鞋机产品5成以上仍是本土消化,所以,当本土制造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其他地方,本土鞋机市场就有可能变得薄弱,有些企业需要跟着市场进行转移。
       但同时,他又表示,不转移也是可以的,因为随着市场的扩大,产品质量的提升,进入全国化阶段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不过,为了获取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跟着制造业落脚处设立分站也是有必要的,这样才有利于与客户的沟通和研发。
       中国鞋机业从无到有,从简单模仿到自主研发,经历了发展、兴盛和调整的必经阶段,但中国鞋机与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产品相比仍是相形见绌。从这些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走科技路线已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从政府的政策还是制造业本身的发展需求来看都能印证这一点。王国权认为,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是国内鞋机行业的黄金十年,而2010年至2020年则可以视之为白金十年。这十年内,国内鞋机行业将会逐步普及自动化,进而迈入智能化的阶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