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并不是款式和包装,它帮助企业展望未来,预测客户想要但又未能知道的东西。设计思想同时包括计划、发明和沟通。当设计与创新相结合时,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全部潜力。
——王国权
重要观点:
设计是企业战略化资源·设计比价格更具有关键性·设计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过程·设计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设计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差异的根本方式
设计是人创造力的有目的的应用,是一个核心的业务过程,是所有企业、服务、制造和零售的主要特征。设计不仅是与产品相联系的过程,而且是传递思想、态度和价值的有效方式。未来的企业必须进行创新,否则就会衰退;必须进行设计,否则就会消亡。
企业需要设计,它们生产不生产东西都无关紧要。设计是做事的一种方式,而不仅仅是我们做的某些事情——并且,从战略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力、活力和效力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设计?
设计一词的含义相当广泛,既包括带来全新产品的根本的创新性突破,也包括持续的修正和改进。
谈到设计,麻烦在于它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词汇。人们倾向于用一个词来表示他们恰好想要其表达的意思,结果是造成很大的混乱,使得我们难于考虑如何更好地管理设计。如果不能对一个词给出定义,对这个词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最好先从词典上的定义入手,例如:有关它的解释会出现类似“设法做到”、“形成”、“规划”、“描绘”、“计划”、“勾勒”……
“目的是”、“倾向于”、“用于特定的目的”、以及“一种计划、构架”,甚至是“一种形式和颜色的安排”、“关于部分之间关系的想法或意图,或者为达到目的而进行的方式改变”等词汇。
广义上讲,设计是关于人造物品的概念和计划,因此它包括三维物体、图形传递、从信息技术到市区环境的集成——家具、纺织品、轿车和计算机。
设计主要与问题解决有关,改变消费模式、鉴赏力和商业规则都会推动设计,创造竞争性产品导致设计的多样化。设计不仅是与产品相联系的一种过程,而且是传达带说服性的相法、态度和价值的有效方式。物质产品设计与不易感知的、无形的东西的设计——如假期、娱乐经历或服务周到的餐饮,二者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设计所带来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体验:如何通过设计去振兴中国制鞋产业。
设计的延展思维
纵观全球制鞋产业,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国家,但不是制鞋强国,大家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制鞋产业目前有五个鲜明的“软肋”:①
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②
出口产品附加值低;③
没有形成国际营销网络;④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⑤
信息化水平不高。
中国制鞋产业的五个症结问题是纠结在一起的五个环,环环相扣,相互牵扯。首先看中国制鞋业的国际品牌的打造问题。中国的成品鞋产品习惯走价格优势的路线。低廉的劳动生产力、原材料与中国政府对于制鞋产业的一些利好的扶持政策减少了中国鞋的成本。于是,低廉的价格成为大部分中国鞋在世界市场立足的法宝。较低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低端廉价的鞋款无法打造国际品牌并导致了中国鞋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的弊端,附加值低让中国营销网络的找寻丧失了底气,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资金投入与较高产业意识的支持,而附加值低,利润低的中国制鞋产业处在世界制鞋产业的中低端,资金与产业意识都有缺憾,信息化建设成为少数资金雄厚的制鞋企业的特例。
中国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如何做到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呢?那起码要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来推广品牌,但这个品牌宣传费用是相当庞大的,不仅是参照中国的价格,而且它是按国际价格标准来衡量的,比如在广州、北京、上海商业繁华商业区竖一块大型广告牌跟在巴黎、纽约、米兰等城市的繁华商业区竖一块大型广告牌的价格就有很大的区别,更不要说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店铺租金,人员服务薪金等方面的差异更大,所以产品附加值低,那么就没办法有相应的利润空间来支持长时间的广告宣传及品牌的培养。
所以要提升产品利润空间,就要提升产品附加值,要提升产品附加值
,
就必须提升产品的档次,但是光提升产品的档次也不行,为什么呢?一个优秀的产品除了有好的材料、好的工艺精心制作外,还要有好的、独特的设计;要有好的、独特的设计,那就必须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那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加强了之后,还要在速度上跟国际接轨。否则,处处落后于人,仍然没有竞争力,因为鞋是时尚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的周期越来越短,达不到国际级的速度水准,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明显处于被动地位,而要提升研发设计与生产的速度就必须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来提升设计速度及产品的生产效率,否则靠传统手工来做就会明显的落后于竞争对手,如果没有高新技术来支持研发及生产,那么就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就没有利润空间来进行广告宣传及品牌塑造,那就更谈不上形成国际的营销网络。所以中国制鞋产业的结症及根源就是要提升中国制鞋业的数字化研发及数字化生产的水平。
制鞋业振兴规划细则应大力支持企业建立数字化研发中心及数字化生产中心
做为政府及国家行业管理领导机构,如何扶持制鞋企业建立数字化研发中心及数字化生产中心,如何用较少的资源撬动巨大的投资,并且有利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①
申请成立数字化研发中心及数字化生产中心的企业应该具有一定的水平(相关水平标准由各地区政府及行业协会来制定,地区之间允许有差异)
②
提供数字化研发中心及数字化生产中心的全套方案及设备、软件、服务的供应商,应该从全球范围来寻找,保证技术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③
政府的扶持除了之前各种规定及措施外,应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进行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能让鞋企投入建设数字化研发中心及数字化生产中心,可以像购房或购车一样进行一定程度的融资(例如:
7
成
3
年按揭,分期付款)政府扶持就是提供部分或全额利息补贴。这样既能够减轻鞋企的资金投入负担,又能够提高企业的投入积极性,同时政府的这些投入确实能够带动企业的大量新增投资,而且能保证行业在未来
5
-
8
年保持一个良性的发展。一举突破中国制鞋行业的五大困局,使中国制鞋产业迎来新的一轮快速发展。
道理很简单,以下数字可以说明。一个鞋企建立一个数字化研发中心,投入软件及设备
100
万,通过政府的扶持方案,可以通过银行融资,首付
30
万,余款
70
万向银行分
36
个月付清,每月大约支付
2
万元左右,政府可以补贴部分或全部利息,政府
3
年下来只需支付
3
-
5
万元,这样可以获得一个多赢的局面:鞋企可以以
30
万的代价获得
100
万规模的数字化研发中心,通过应用数字化研发中心,每月能节省的人员、材料超过
3
万元,不仅可以抵消每月银行供款及自己投资的折旧,更能提升自己的企业研发水平与国际接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对政府而言,政府的扶持是以
3
-5
%
撬动
100%
的投资(也就是说政府投入
3
-
5
亿元,带动鞋企
100
亿以上的投资。)而且是对整个制鞋行业未来
5
-
8
年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绝对公平。对符合条件的鞋企有投入就有补贴,不投入就不补贴。保证我们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对银行而言,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及优质客户,如果银行担心贷款风险,可对数字化研发及数字化生产系统供应商提出反担保要求,这就解决银行的风险。对鞋厂的客户而言,鞋厂研发水平提高、速度更快、交货期更短,价值更高,那配合的意愿则更大,下单更多也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对数字化研发及生产系统供应商来讲,众多的客户需求不仅可降低设备、软件、服务的价格,也刺激了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精力,开发更好的技术来服务客户。
总结:
由此可以看到,通过举例,分析我们行业核心问题,找出我们的关键所在,对所有的对象的需求进行整合,设计一个多赢的方案,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设计的价值也在这里产生了,我们相信这个思路能够对中国制鞋产业的未来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国权,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深具设计天赋的企业经营者,
11
岁开始创业,从事制鞋行业超过
25
年,先后创办过
20
多家公司,几度沉浮,数次频临破产。游历全球三十多个先进国家及近百个主要城市,对全球鞋业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是为数极少能同时拥有东西方两种思维模式的商人。从
2002
年开始,领导多组研发团队,历经无数挫折,在制鞋领域成功解决多个世界级难题,领导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鞋业研发
&
生产系统供应商。大力推动了中国皮革工业的“原创设计”走向世界
,
打造一条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实现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
充分挥本国人力资源优势,创造高附加价值,和谐振兴产业的梦想,树立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典范。